T-34系列中坦
时间:2015-12-03 15:52:41 作者:佚名
T-34系列中坦
线路特点
生命值
★★★★
装甲
★★★
伤害
★★★★
穿深
★★★
职能定位
伤害输出
推荐位置
前排、中排
使用指南
T-34由BT快速坦克进化而来,在后者的..
T-34系列中坦
线路特点
生命值 |
★★★★ |
装甲 |
★★★ |
伤害 |
★★★★ |
穿深 |
★★★ |
职能定位 |
伤害输出 |
推荐位置 |
前排、中排 |
使用指南 |
T-34由BT快速坦克进化而来,在后者的基础上大幅增强了防御力,进化到T-34-85后进一步强化了攻击性,是非常优秀的主力单位。 |
|
|
技能介绍
|
连续攻击 |
对一个目标连续发射多枚炮弹,造成可观的伤害。这个技能适合定点打击敌方后排的高威胁单位,如火炮或歼击车。 |
|
侧翼突袭 |
自动攻击当前生命值最低的敌人。这个技能可以有效威胁敌方的脆弱目标 |
|
斯巴达 |
暂时降低自身受到的伤害。这个技能生效时,坦克每次受到的攻击都会按固定值减少。因此这个技能在面对高攻速敌人时会很有价值。 |
|
复仇 |
当有队友被击毁时,大幅度提高自身攻击速度。当战斗处于劣势时,这个技能带来的瞬间爆发也许可以帮你实现奇迹般的逆转。 |
坦克介绍
名称 |
A-32 |
星级 |
★★★★ |
类型 |
中型坦克 |
吨位 |
30吨 |
正/侧/背面装甲 |
35/35/30毫米 |
穿深 |
38-113毫米 |
主炮 |
76,2mm L-10-1939 L/23.7坦克炮 |
其他武装 |
7.62mm DT机枪(2挺) |
发动机 |
V-2柴油机(500马力) |
最高时速 |
65公里/小时 |
车组人数 |
4人 |
|
|
历史介绍 |
1937年,苏联技师科什金设计了新一代快速坦克原型车A-20。但在他看来,A-20的性能并不足以满足将来战争的需求。于是他在A-20基础上废除了不实用的负重轮行走功能换取更大载重量,以进一步提升坦克的火力和防护能力。科什金的这个私人方案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被称为A-32。1939年,A-20和A-32在库宾卡进行了对比试验,A-32在机动性匹敌A-20之余,在火力和防护性能上完美胜出。A-32在试验后被苏军正式采用,定型为T-32,并在不久之后再次改进为著名的T-34。 |
名称 |
T-34-76 初期型 |
星级 |
★★★★★ |
类型 |
中型坦克 |
吨位 |
26吨 |
正/侧/背面装甲 |
45/45/40毫米 |
穿深 |
38-113毫米 |
主炮 |
76,2mm L-11-1939 L/30.5坦克炮 |
其他武装 |
7.62mm DT机枪(2挺) |
发动机 |
V-2柴油机(500马力) |
最高时速 |
55公里/小时 |
车组人数 |
4人 |
|
|
历史介绍 |
T-32坦克尚未投产,苏军便由冬季战争的经验得出“坦克的防御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结论。T-32的装甲被再次强化至45mm,主炮也换装为威力更大的L-11型。这个项目的开发代号A-34,定型投产后的型号为T-34。1940年4月,两辆T-34样车从进行了从哈尔科夫到莫斯科再返回哈尔科夫的2000公里的马拉松测试,为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领导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40年9月,苏联宣布停止一切中型坦克和快速坦克的生产计划,全力生产T-34。但设计师科什金也在此时因肺炎去世,没能看到自己设计的坦克走下生产线。1941年6月卫国战争爆发,此时T-34已经生产了大约1000辆。这些坦克的性能可以压倒当时德军装备的任何一种坦克,以至于使德军内部产生了 “T-34危机”——包括奥托·卡利乌斯在内的德军坦克兵对T-34赞誉有加,并纷纷指责国内为什么不能生产出同样优秀的坦克。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两年后“黑豹”坦克的问世。 |
★★★★★★
名称 |
T-34-76 量产型 |
星级 |
★★★★★ |
类型 |
中型坦克 |
吨位 |
28吨 |
正/侧/背面装甲 |
52/45/40毫米 |
穿深 |
46-139毫米 |
主炮 |
76.2mm F-34-1941 L/42.5坦克炮 |
其他武装 |
7.62mm DT机枪(2挺) |
发动机 |
V-2柴油机(500马力) |
最高时速 |
55公里/小时 |
车组人数 |
4人 |
|
|
历史介绍 |
卫国战争初期,T-34以其优秀的基础性能压倒了当时德军装备的任何坦克,但也暴露出如大型顶盖视野不良、车长兼任炮手不能专心指挥、传动系统易故障、通讯设备配备率过低等缺陷。但在巨大的战争压力下,苏联冻结了一切新型坦克的开发计划,把一切资源用于生产以T-34为代表的现有坦克。在大规模生产的过程中,各个工厂依据实际情况对T-34进行了种种改良,例如换装容易更大、视野更好的六角形炮塔(由于有两个向前开启的圆形舱盖,这种炮塔被德军士兵称为“米老鼠”);换装穿甲性能更好的F-34主炮;尽可能提高无线电配备率;简化及省略大量非必要的部件与工序等。这些改进不但明显提高了T-34的可靠性,还使它的成本由战前的269500卢布降低到135000卢布,生产工时也在80%的生产工人由女性、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构成的前提下降低到原来的一半。包括初期型和各种战时改良型在内,装备76mm炮的T-34被统称为T-34-76。到1944年更先进的T-34-85投产为止,T-34-76共生产了34780辆,这个数字接近德军在二战中所有坦克的产量总和。 |
T-34-85 初期型 ★★★★★★★
名称 |
T-34-85 初期型 |
星级 |
★★★★★★★ |
类型 |
中型坦克 |
吨位 |
32吨 |
正/侧/背面装甲 |
52/45/40毫米 |
穿深 |
68-203毫米 |
主炮 |
85mm D-5T-1943 L/51.6坦克炮 |
|
|
其他武装 |
7.62mm DT机枪(2挺) |
|
|
发动机 |
V-2柴油机(500马力) |
最高时速 |
55公里/小时 |
车组人数 |
5人 |
|
|
历史介绍 |
1943年,随着德军各种新式坦克的登场,T-34-76在战场上开始处于劣势,这种技术落差在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会战中达到顶峰。随后,苏军为T-34换装了威力更强的85mm D5T主炮与来自T-43的大型炮塔,称为T-34-85并于1943年底投产。T-34-85的大型炮塔不但增厚了装甲,还可以容纳一名专职炮手,从此T-34车长终于可以专心进行指挥。85mm主炮可以在500米距离击穿德军“虎”式或“黑豹”的正面装甲,虽然仍然居于劣势,但比起同等状况下毫无还手之力的T-34-76而言已经改善了许多。而对于IV号坦克或者III号突击炮等在德军中更常见的坦克而言,T-34-85又重新夺回了开战之初的优势地位。 |
|
|
名称 |
T-34-85 量产型 |
星级 |
★★★★★★★★ |
类型 |
中型坦克 |
吨位 |
32吨 |
正/侧/背面装甲 |
60/45/40毫米 |
穿深 |
71-213毫米 |
主炮 |
85mm D-5T-1943 L/51.6坦克炮 |
|
|
其他武装 |
7.62mm DT机枪(2挺) |
|
|
发动机 |
V-2柴油机(500马力) |
最高时速 |
55公里/小时 |
车组人数 |
5人 |
|
|
历史介绍 |
1944年初,随着战况转向优势,苏军开始着手进一步改良之前仓促上马的T-34-85:包括换装更优秀的ZIS-S-53主炮、炮塔旋转电动化、并对炮塔设计上的诸多小缺陷进行了修改,一些之前生产型中被省略的部件也因资源状况的改善而得到恢复。随着苏军对德国本土的反攻,德国步兵的“铁拳”无后坐力反坦克榴弹成了苏联坦克最大的威胁。很多T-34-85在车体和炮塔侧面安装了防护用的铁丝网,这种看似粗糙的设备可以通过提前引爆反坦克榴弹而阻止其击穿装甲。到战争结束为止,T-34-85共生产了22559辆,并在战后又生产了2701辆。大部分T-34-85从50年代起被援助或出售给包括中国、朝鲜、越南和东欧诸国在内的国家,并参加了冷战期间大部分军事冲突。直到21世纪初的利比亚、也门、乌克兰等军事冲突中,仍然可以见到T-34-85的身影。 |
|
|
- 相关搜索
-